造价咨询收费大家都知道,一般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单独的收费文件。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的收费文件已经成了一个形式而已,废止的废止,打折的打折,大多数的收费文件也顶多是个参考而已,其余的都已经按照市场调节价执行。
市场调节价执行本意是好的,奈何取消资质之后,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发芽,蛋糕只有这么大,分的企业太多了。所以各种恶意压价收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出来了。
虽然不少地方也出台了不少恶意压价、不正当竞争行为等重点监管的政策,但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影响微乎其微。
没有执行市场调节价的项目可以继续执行政府指导价,一样猫腻多,广为人知的就是在基础价上进行下浮,一般是在地方规定的基础上打二至八折,甚至还出现过0元中标的现象,其实指导价本意也是好的,情况也和上述说的一样,造价资质取消,企业突增,就开始恶意低价了。一个靠技术性的造价工作反而变成了靠价格取胜。你们可想而知,所以你们会发现,现在的造价工作越来越廉价了。技术突然就不值钱了。
早些年,那时候房地产蒸蒸日上,基建投资也在增速,造价业务也水涨船高,但凡是个项目都能挣钱,那时候最出名语录就是“三总五项”、“建筑越老越吃香”,不知造就了多少挣钱大鳄。这几年,在口罩和地产调控的影响下,造价咨询业务量明显减少,很多造价咨询企业出现了负增长。
特别是造价资质取消后,竞争更是激烈,也就是这个时间段,出现了0元中标,费率1折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的业务。
我记得2022年的全国两会,有专家针对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重视造价咨询机构在投资项目中的作用,并尽快修订和出台新版工程造价收费指导标准,将工程造价企业的综合实力纳入收费标准考虑。
以前发过文,《两会之声:走出造价“价值边缘化”误区,呼吁出台造价收费新标准》大家可以看看,内容无外乎就是造价咨询收费下浮无下限,造价咨询费近20年来基本没有增长过。两会热度之后这事好像也没音讯了。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做出了一些动作,比如重庆住建厅造价总站发布:《关于开展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差异化监管的通知》,明确根据工程造价咨询费下浮幅度,对项目实施分色分类。
作用大不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在后面某地方已经把下浮原则写进了文件通知里面。
还特别注明:上述费用如因特殊情况,下浮后库内无相应资质承包商承接项目的,可按“三重一大”的决策程序进行,我只能对此表示:实在是高。
文件的下面还告诉你:
服务费用
50万(不含)以下的,下浮不低于40%;
50万(含)—200万的,下浮不低于50%;
200万(含)以上的,下浮不低于60%;
果然如同两会专家说的一样:
不少业主与建设单位存在着“咨询收费低等于为建设投资省钱”的不正确认知。
只能说: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