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里对古代宫廷建筑以及宗教建筑的具体设计细节多有描述,也对里面的工料消耗也多有统计,由此往后发展出来的《匠作则例》那简直就是古代的工程定额,主要用作计量使用。
应该说从北宋往后的历史对其记载不算多,但到了明清时期,就开始有一个词,名唤“算房”,算房就是指的专门做造价工作的人,比如张三就被称呼为算房张,李四就叫算房李。
明朝做算房的多为皇家效力,为皇帝做大型宫廷建筑提供建筑约估,建筑销算等工作,甚至最后批工程钱粮尾款也多有算房的成绩。不过在明朝,做这项工作的实际上掌权者也多为宦官。这是由明朝历史原因的。
到了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相关的记录就比较多了。
清朝有几个家族世代从事算房工作,一个是算房刘,一个是算房梁,还有一个是算房高。
清代的算房工作主要服务于两个公共部门,一个是工部营缮司的料估所,另一个就是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
工部营缮司料估所主要负责的是除皇家工程以外的土木工程。来说说牛逼的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吧!
首先,营造司其中有两个部门,一个叫做样式房,主要负责工程的设计,他们会做出相应的样本出来供大家参考。而另一个部门,也就是销算房,他们就会根据样本收集对应工料,然后查看记录在册的物价薄,这物价薄就如同现在的造价信息刊物,里面记录了古代非常多的物价名目,多少的粮食,多少的银两。然后做出对应的约估工作,然后上报给内务府总管或者钦差大臣,然后上奏皇帝。约估工作实际上也等同于现在的估算、概算工作。过程中还有勘估、销算等具体工作,勘估大臣就是要去现场进行验工计价工作。
古代做算房管理工作那可是肥差,这类工作长期是由满清贵族管理。是的,清朝的和珅就常年分管这个工作。
在清朝,建筑销算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具体只说一下算房高,因为算房高的资料还有一些,其他的都销毁得差不多了。
算房高,名叫高兰亭,晚清时期主要任职于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曾参与修建圆明园等皇家宫廷工程,他做了算房工作足足做了五十多年,其官至三品,家业在京城有多处大院胡同。而与其同时期搞设计工作的样式雷却始终是个匠人,中年后却穷困潦倒。
其实古代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建筑市场的招投标交易。一般是由销算房主持,然后各路投标人上报自己的工料情况,将材料包裹好悬挂于大树上,然后算房挨个核实,测算出哪个的标的最经济实惠,谁就中标。
只可惜古代造价的更多情况实在是史料不多,还需要大家去挖掘。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造价管理其实从古至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府工作,长期都是定额管理的模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50年代我们又学习了苏联时期的定额科学管理法。不过定额这东西从《营造法式》就有了。我们一直都是用这个工具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
其实,古人还有挺有智慧的,我曾经看到一个施工方案真的是拍案叫绝呀。
应该是唐朝时期武则天那会儿,宫廷被一把火烧掉只剩残骸,通过新的招投标选择了一个承建匠师,匠师看了现场,他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把残骸给消化掉,第二,要拉大方的土方进行回填工作,第三,需要运大量的木柴到工地现场来。以当时的生产力,这是很大的难题。残骸运输和木柴运输那是大量的人力物力,造价非常不菲。但当时给考虑的运输钱粮非常紧张,怎么办呢?
后来这位匠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原地开挖土方,开挖了很大的土方沟槽,这样解决了土方的来源,另外他又将附近的河流引入了自己开挖的土方沟槽内部,有了河水也就解决了运输问题,因为水路运木柴是非常好的方式。之后他们又把水另外引到别处后,就将残骸就地埋了!
上述施工措施的展现确实让人佩服这位匠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