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旭辉、绿地两大房企相继发布重磅公告。
11月1日,旭辉控股集团发布公告称,已暂停支付公司境外融资安排项下所有应付的本金和利息(公司预计将继续支付的若干有抵押的项目贷款除外)。
截至11月1日,旭辉的境外债务总额约68.5亿美元,到期未付的本息总额约为4.14亿美元。截至收盘,旭辉控股集团股价下跌25%。
据公告披露,今年旭辉已向境外债权人支付本金和利息约15亿美元,但新增境外融资只筹得5亿美元,这10亿美元的缺口一直倚赖内部现金资源,已从境内汇出大量现金偿付。而10月,旭辉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都没有获得新贷款。
4.14亿美元对于房企来讲并不多,差不多30亿人民币,一线城市买一块中等土地的钱。
9月22日,它成功发行了12亿元的中票。
9月28日,旭辉还兑付了2024年到期5.55亿美元债券的利息,总金额为1820万美元。
“浓眉大眼”的旭辉,上半年还在拿地,下半年美元债暴雷,超出了外界的预料。
旭辉在回复中表示,寻求境外债务全面解决方案,是旭辉在保预售房交付、保企业正常经营的大目标下,应对流动性极度受限做出的安排。“地产销售市场尚未转暖,民营房企融资尚未恢复,公司融资性现金流持续流出,公司虽竭尽全力,依然无法按时偿付近期大量集中到期的境外债务”。
境外债务违约意味着相当长时期内将失去境外融资的可能,但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保境内债务不违约,保交楼,是实现公司能运转下去的一种办法。
目前,旭辉有12笔美元债,其中最早一笔2.95亿美元到期时间为2023年1月23日,2023年还有一笔12亿元人民币的境外票据到期;境内债到期时间大多集中在2025年和2026年,2022年没有到期公开信用债,2023年有三笔需要行权。
这样看来,偿债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旭辉却择对境外债务进行重组,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旭辉撑不下去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现金受限;二是表外债务;三是销售低迷。
9月27日,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通过邮件给旭辉干部发了一封内部信,信中称未来几个月,旭辉的现金流将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林中说,7月份的“断供潮”让多地政府事实上进一步收紧了监管资金的提取,导致房企的流动性进一步承压, “这也客观上造成我们虽账面仍有逾300亿现金,但绝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的合理按需使用。”
同时,这些年旭辉有大量项目是合作开发,这也导致报表中出现了大量的少数股东权益。
2022年年中,旭辉的少数股东权益甚至超过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权益。
但是,在旭辉的利润分配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比与权益比明显不符,不得不说,这有“明股实债”的嫌疑。所谓“明股实债”,即以股权之名行债权之实。因此,这部分债权并不会体现在企业负债当中,俗称表外负债。今年年初,瑞银发报告称,旭辉的表外负债有600亿-900亿元。
那么旭辉的销售基本面如何?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旭辉1-10月销售额1133.8亿元,同比下降45.8%。最近2个月,旭辉没公布销售数据,最新公布的8月份销售额为150.6亿元,同比去年降幅为24.78%。
谈及未来,旭辉称,将积极寻求新的融资,并且采取减省成本的措施,包括缩减非核心、非必要的营运和支出,削减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和一般员工的差旅补助和津贴。这些真的能够帮助旭辉起死回生吗?
旭辉官宣暴雷给大家的冲击过于强烈,实际上,昨晚绿地的一则公告也预示着其已处在美元债暴雷边缘。
绿地控股昨晚公告,宣布拟对旗下9只美元债就展期事项发起同意征求,其中2023年6月到期6.65%美元债展期一年,其余债券均展期两年。上述债券在原到期日将偿付5%本金,剩余95%将于展期后到期日偿付,公司将在债券持续期间按时支付所有债券的票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绿地控股在在公告中还表示,绿地控股将无法偿还11月13日到期的3.62亿美元未偿还票据,提前预告违约。在当天举办的投资者电话会上,绿地控股恳求投资者能够给予两年喘息时间,不要进行债务挤兑。为此,绿地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等多个项目作为增信条件。
目前绿地控股未到期的公募美元债共计10笔,总存续规模为33.99亿美元。除一笔赎回期为2023年1月27日、当期票面利率为10.21%的1.2亿永续债外,绿地控股将其他处于存续期的美元债均列入此次展期计划。
此次同意征求将在11月22日出结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