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性竞争的表现:成本与收费的倒挂
根据泉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调查,企业平均经营成本占闽招协[2021]32号收费标准的比例逐年攀升:
1亿元以上项目:经营成本占比达50%;
5000万-1亿元项目:占比55%;
1000万-5000万:占比60%
500万-1000万:占比55%
500万元以下项目:占比高达70%,且“不足3000元按3000元计”。
这一数据表明,企业收费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可能无法覆盖成本。以1亿元房建项目为例(附件测算表),其成本价约为10.07万元,若按行业建议的50%收费标准(即收费不低于闽招协标准的50%),企业利润空间微乎其微;若再进一步压价,必然导致亏损。
二、恶性竞争的成因:市场无序与短期逐利
大量中小型企业涌入市场,服务内容趋同,技术附加值低,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为争夺市场份额,盲目降低报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竞标。
例如,某1亿元项目中,社保、工资等固定成本已占报价的25%,若再扣除税费和管理费(合计占比25%),企业毛利润几近于零。
部分业主单位片面追求低价,忽视服务质量,进一步助长了恶性竞争。
三、恶性竞争的危害:行业生态恶化
费用测算表显示,专业人员工资、社保等刚性成本占总成本的44.15%(80538元/10.07万元),若收费持续走低,企业将难以为继。
为压缩成本,企业可能减少技术投入、简化审核流程,导致成果文件错误率上升,最终损害客户利益,低利润环境下,企业无力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专业人员转行或流向其他行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四、破局之道:自律、规范与创新
协会建议造价咨询企业“收费不低于经营成本占比”,例如1亿元项目收费至少覆盖50%成本。其次,监管部门需加强督查,对恶意低价企业纳入黑名单。鼓励企业向全过程咨询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摆脱同质化竞争。业主单位应建立“优质优价”的评标体系,避免唯低价是取,引导行业回归良性竞争。
结语
造价咨询行业是工程建设领域的“守门人”,其健康发展关乎工程质量与投资效益。当前,唯有通过行业自律、政策规范和技术创新三管齐下,才能扭转恶性竞争局面,推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泉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调查报告与测算数据,为全国同行提供了重要警示与参考。未来,行业需凝聚共识,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以下是通知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