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铜梁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二期项目设计项目公布中标候选人公示。
项目整体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约0.1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整体规划3栋高层住宅,北侧两栋均为19层,南侧为21层,共设计329户,沿街主要为一至两层商业及配套用房,共配建355个地下车位。
总投资约35000万元,建安费22000万元,设计费最高限价为300万元。
根据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各中标候选人及报价为:
项目为最低价中标,第一中标候选人设计费报价为37.48万元,相当于限价的12.49%。按建安费测算的设计费费率为0.17%,相当于国家收费标准的6%,按建筑面积测算的设计费单价为6.58元/平方米。再创历史低价。
重庆设计费超低价中标现象反映出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一、勘察设计行业恶性竞争加剧 设计费报价下浮幅度超30%成为常态,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中标价低于限价三分之一的极端案例。这源于招投标评标机制过度依赖“最低价中标”原则,导致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压缩合理利润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二、工程质量与安全风险隐患凸显 低价中标可能倒逼设计单位为降低成本而简化设计流程、降低服务标准,甚至出现偷工减料行为。此类操作可能引发施工阶段频繁变更设计、追加投资等问题,增加质量监管难度。
三、政策执行与制度设计存在偏差 尽管《招投标法》规定投标价不得低于成本,但实际操作中常以“经评审最低价”为唯一标准,缺乏对设计成本的科学评估机制。
四、市场秩序紊乱与资源浪费 超低价中标后频繁出现弃标、履约纠纷等现象,例如某项目因低价中标后反悔导致保证金被没收,并被列入信用关注名单。此类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造成行政与司法资源的额外消耗。
总结:这一现象暴露出招投标机制在平衡价格竞争与质量保障上的制度性缺陷,亟需通过优化评标方法(如推广综合评估法)、强化成本审核、完善信用惩戒机制等措施加以整治。

1F
咋保障老百姓和一线员工呀?没有合理成本,设计人员不够,图纸粗狂,施工质量堪忧,真是服了业主哦!苦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