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业洗牌不是终点,而是专业选手的赛场
2. 熬过下行期,你就是稀缺资产
3. 别和AI较劲,和它组队
AI如今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但工地上那些纷繁复杂的扯皮事儿,却是AI难以攻克的难题。你的真正优势,并不在于与机器比拼手速,而是在于运用丰富的经验为AI指引方向,纠正其偏差。AI能够为你助力,让你从单一的“算量机器人”华丽转身为洞悉成本的“医生”,在造价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4. 转型不是转行,技能加点才是王道
死磕造价的同时,偷偷给自己叠Buff:
加法律:工程结算纠纷日益增多,兼具法律知识的造价师在调解中更胜一筹,其成功率远超纯技术派的造价师。
加财务:税务筹划直接关乎项目盈亏大局,精通税负管理的造价人,相较于仅擅长纯造价工作的人才,拥有更多元的发展选择和机遇。
加自媒体:抖音上,工程造价话题的热度持续飙升,播放量不断刷新高度。无论是跨界融合造价与法律的造价律师,还是专注造价培训的讲师达人,都在这场自媒体浪潮中乘风破浪。引流吸粉无疑是一条成功之道,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如何另辟蹊径、探索造价之外的天地,也同样成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发展新径。
总结
这行不会死,但会疼。要么练成不怕疼的滚刀肉,要真打算干,就把自己活成瑞士军刀——土建会一点,安装懂一些,市政能上手,新领域玩得转。2024年的造价人不是在算量,是在算命:
算自己的命:BIM抢不走十年练出的敏锐直觉,AI灭不掉工地扯皮练就的火眼金睛。
算行业的命:五年后活下来的都是特种兵,能上午扒钢筋,下午对索赔,晚上写爆款文案
算时代的命:35岁转行或许拼不过00后的朝气,但45岁的老造价人,凭借20年的纠纷调解经验,依旧能在造价行业独领风骚。
记住三个硬道理:
别只做专才,要做“贼才”——土建、安装、市政样样精通,法律、财税、自媒体、AI统统涉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