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定额是否会被取消”这一热议话题,我借助近期备受瞩目的DeepSeek平台,分别从深度思考与联网搜索两个维度进行了探询,得出了以下分析。
以下仅是深度思考的回答:
一、政策定位:定额改革而非简单废除
住建部《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改革目标是"完善市场化计价机制",而非否定定额的历史作用。政策重点在于破除对政府定额的过度依赖,而非立即取消。
现有定额体系将经历"双轨并行"过渡期。北京、浙江等试点地区已开始推行"市场价+定额参考价"混合模式,体现渐进式改革思路。
二、行业需求:定额仍具不可替代性
市场化计价基础薄弱现状:
全国施工企业建立企业定额比例不足15%(2022年行业调查数据)
中小型项目市场数据采集覆盖率仅38%(住建部2023年统计)
特殊领域的刚性需求:
司法鉴定领域定额使用率保持95%以上
国有投资项目审计对定额的依赖度达82%
三、国际经验:参考体系转型而非消失
英国QS体系保留BCIS数据库作为市场基准
美国RSMeans数据年更新率保持12%,转型为市场化参考标准
日本建设省仍发布"积算基准"作为公共工程指导
四、实施难点与应对策略
1.数据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全国工程造价数据库整合率不足40%
2.市场主体能力差异:头部企业市场化计价转化率达60%,但中小企业普遍低于20%
3.监管体系重构:现行62%的招投标评审规则依赖定额体系
五、发展趋势预测
短期(2025年前):政府定额转型为"市场基准价",保留争议解决等特殊场景应用
中期(2025-2030):形成"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市场数据"三元体系
长期(2030后):完全市场化机制成熟,定额转化为历史数据参考
专业判断:
定额不会完全消失,但将发生本质性转变:
1.功能转型:从"法定依据"变为"参考基准"
2.形式创新:向"动态数据库+指数化工具"演变
3.应用场景收缩:聚焦于争议调解、历史数据分析等特定领域
建议行业从业者:
1.提升BIM+大数据分析能力
2.建立企业成本数据库
3.掌握价值工程(VE)、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等新型计价方法
该变革将推动工程造价行业向数字化、市场化深度转型,但考虑到我国建筑市场体量大、差异性的特点,定额体系的渐进式改革预计需要10年以上的过渡周期。
以下是深度思考+联网搜索后的回答:
一、政策内涵:定额的“取消”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1.定额的局限性倒逼改革
传统预算定额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生产水平编制,难以动态反映市场价格波动、新技术应用及企业个体差异,导致工程成本核算与实际市场脱节。例如,定额对人工、材料价格的调整存在滞后性,且无法体现施工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抑制了市场竞争活力。住建部明确提出取消定额计价,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释放企业创新动力,推动行业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型。
2.改革的核心是“淡化”而非“废除”
政策文件强调“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而非“全面废止”。这为行业预留了过渡期,允许定额在一定范围内继续作为参考依据,例如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中,定额仍可能作为投资估算、纠纷调解的基准工具。此外,水利部2025年发布的新版定额文件也表明,部分领域仍需要定额作为技术标准支撑
二、行业现状:定额的“去留”需平衡多方需求
1.短期内定额仍具实际作用
政府指导价的法律依据:根据《价格法》,定额作为政府指导价的一种形式,在缺乏替代机制前难以完全废止。
行业惯性依赖:多数中小企业和从业人员长期依赖定额计价,短期内难以实现自主数据积累和成本分析能力,需通过渐进式改革缓解冲击。
2.市场化机制尚未成熟
当前,市场价格信息平台、企业数据库及行业协会的数据共享机制仍处于建设初期。在此过渡期,定额仍将承担填补市场空白的功能。
三、未来趋势:定额的角色重构与行业转型
1.定额从“强制性标准”转向“参考性工具”
未来定额将更多作为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的参考,而非强制性计价依据。例如,企业可通过分析历史定额数据结合实时市场信息,构建个性化成本模型,实现动态报价。
2.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向数据与技术能力
数据积累与分析: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需建立涵盖人工、材料、机械价格等全要素的数据库,并运用大数据、AI技术优化成本预测模型。
信息化工具应用:BIM、智能造价软件的普及将提升工程量计算效率和价格匹配精度,减少对定额的依赖。
3.行业分工深化与专业服务升级
全过程咨询:工程咨询企业需拓展服务范围,从传统的预算编制转向涵盖投资决策、施工过程结算等全周期服务,以应对定额取消后的市场需求。
特色服务创新:如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保险理赔咨询等增值服务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结论:定额不会完全取消,但将逐步退出核心地位
综合来看,定额制度不会彻底消失,而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转型:
1.功能转变:从“计价标准”转为“历史参考数据”和“纠纷调解依据”;
2.领域分化:在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如房地产)快速淡化,在国有资金项目中保留指导作用;
3.技术替代:通过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工具实现动态定价,逐步取代传统定额的静态核算。
对于工程造价行业而言,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加速提升数据能力、技术应用及服务创新,方能在市场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