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短期内(5-10年)不会完全取代,但工作模式将发生巨变
重复性工作会被大幅压缩:例如工程量计算、清单核对、标书格式整理等机械化任务,AI处理效率可能提升80%以上。
决策支持能力增强:AI能实时分析历史工程数据、建材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动,辅助人工做出更精准的造价估算和投标策略。
岗位需求减少:企业可能通过"1个资深造价人员+AI工具"替代过去3-5人的基础团队。
2. 中长期(10年以上)可能出现的结构性替代
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首当其冲:住宅、市政等标准化工程的全流程造价管理,AI可能承担70%以上工作。
复杂项目仍需人工:涉及多方博弈的EPC项目、争议索赔处理、非标工程等,人类经验仍占主导。
新型岗位诞生:可能会出现"AI造价审计师"、"智能投标策略师"等跨界岗位,要求既懂专业又擅用AI。
3. 从业者的破局关键
核心价值迁移:从"算量计价"转向"风险预判"、"资源整合"和"方案创新"能力。
不可替代的三大优势:
现场洞察力:工地实际工况的临场判断(如地质突变、施工纠纷)
灰色地带博弈:业主、施工方、监管部门的非正式协调
创造性解决方案:政策法规尚未覆盖的新技术应用场景
结论:基础岗位确实面临淘汰危机,但具备"业务数字化能力+行业深度认知+资源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反而可能借助AI扩大职业优势。
建议从业者尽快掌握BIM、智能合约、大数据分析等工具,向价值链条上游迁移。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造价说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