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周刊最新一期的深度剖析,以“建筑业入秋”为题,精准捕捉了当前行业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变革。这一标题寓意深远,既揭示了行业正从盛夏的繁荣步入秋日的萧瑟,又预示着真正的寒冬可能尚未来临,却已能感受到其凛冽之气。
房地产市场的剧烈调整,无疑是这一轮“秋意”的主要推手。从2021年的巅峰时刻,年销售额高达18万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骤降至4.7万亿元,近乎腰斩的销售额背后,是行业生态的剧烈重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市场的寒冬,更是生存的挑战。巨额的欠账、坏账如同沉重的枷锁,加之工抵房泛滥,企业的资金链紧绷到了极点。
更为严峻的是,ZF欠款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近五年来,ZF类投资项目应收账款持续攀升,回款难度显著增加。以中建为例,其应收账款从2019年的不足1600亿元,急剧扩张至2024年上半年的3200亿元,这一数据触目惊心,反映了整个行业资金回笼的艰难处境。
在地方化债的大背景下,ZF投资项目的严格管控,进一步压缩了建筑企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面对订单减少、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生存状况愈发艰难。在这这下,行业的集中度却在不断提升,八大建筑央企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资源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新订单量已超行业总订单的一半,这无疑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接下来会有大量的建筑企业倒闭,尤其是民营企业。
出海,曾被视为建筑企业的救赎之路,然而海外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毛利润的下滑,让这条道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建筑业的“冬天”或许将在2025年底全面降临。因为众多项目集中在2022年至2023年启动,并计划在2025年完成交付。随着项目的陆续结算,大量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将面临无项目可做的困境,行业上下游的众多企业、供应商、工人都将不得不面对转型或苦熬的艰难抉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建筑企业唯有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还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亦或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效率,都是企业应对寒冬的有效策略。
评论